发帖
手机端
扫码访问

環 走 新 界 東 北 — — 小 農 社 會 滄 桑 美

 关闭 [复制链接]
2236 |0
发表于 2014-2-25 15:0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香港
常被行友問及老問題:「新界何處景美易行?」不假思索地回答:「新界東北區。」真的,以自然景物而言,新界東北區富自然小農社會原貌,滄桑而靜美,有空不妨一走再走。

  喜遠足者及旅行隊,莫不熟悉東北大鄉烏蛟騰,而近代史抗日戰中,烏蛟騰更佔重要地位。筆者不只一次帶同大專生以烏蛟騰區域作「抗日尋蹤」專題活動,鄉議局國民教育組亦多次舉辦烏蛟騰、沙頭角、蓮麻坑一帶北區邊嶺抗日尋蹤活動。目前鄉議局正籌備印製有關路成書刊,以廣傳其事,由老革命抗戰游擊隊(港九大隊)成員及其後裔提供口述歷史,豐富真實性,筆者參予其中,耳聞目睹老人家激昂情緒無不感動,當年日軍在新界造成鄉民人命事物傷害,更罄竹難書。港英時

期此類事物隱而不彰,回歸十多年後今日才被有關團體提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確具重大意義,接觸當前青少年及中學生,大多對日治時代香港地各事一無所知(除卻曾作專題探討者),少不免心情澎湃,事實對往事回憶、評論並非添增報復仇恨,只是警惕自強罷了!雖然動物界弱肉強食自然現象難以消除,人類欲望更是欲海難填,學而時習之,也許能平添點壓抑能量!

  自大埔墟乘20C專小巴直達烏蛟騰村停車場(或假日乘275R巴士到新娘潭),回走十碼遇小橋入烏蛟騰村祠堂群(共四間,並排三間李姓,另一間姓劉),新春期間祠門大開,若內進參觀,當然要守規矩,附近有村民即不妨先打個招呼才進祠,別動祠中擺設,祠中碑記可豐富對村史認知,令參訪者知悉村民來自何省何鄉,與村民閒聊增添親切感。

  離宗祠群東行過倫記小士多,村前左方石屎村徑通道東行,路口豎立「九擔租」村牌,村徑傍溪,竹樹密集,迎風飄搖充滿動感,可惜秋冬之際溪水枯缺,幾停流靜止,美感大減。東行十多分鐘,路左忽見排屋是為九擔租,村田圍欄掛牌「請勿騷擾」,村民他遷十室九空,有些已倒塌。續由村前傍溪東行,穿過小樹林三駁橋(三條花崗岩石條)前行片刻,數條樁柱立於道中,有指示牌禁越野單車進入。禁這禁那的,令遊人心理很不舒服,這是文明社會障礙,人類不自律,唯有設立法例啦!過樁柱左向伸路石級踏上(平衡東通上下苗田即下路),眼前有大山即吊燈籠。

  山腰山徑平緩易行,繞過這吊燈籠東南山腰,村徑轉入一片疏林中,石壆呈現農具棄放隨地,便知附近必有村屋,確實這正是筆者五十年來仍然懷念的犁頭石村,李姓村民早已他遷,當年與筆者拍照的小孩、長者如今在何方?每次路經展望眼前頹垣敗瓦,真感慨萬千無限茫然,也難怪,想當年正是沉迷武俠世界中,眼前小莊園希望出現隱士、大俠,共飲於桃園中,暢談天下事,何等舒懷啊!

  默默離開犁頭石村穿林東去,路轉下行,接近大片內灣紅樹林中數間村屋攔路,這三椏村中下屋,正是旅行人士午休熱門地點,附近三椏村老圍上屋,分別都成為鄉村士多,假日才有村民回村做點小生意,也方便行侶作補給。地道菜蔬從沙頭角擔運回來,雞及其他菜成為行侶難忘回憶,早年筆者部分隊友正為那些鄉村美食離開隊伍,自成「殺雞團」準團友(專程去食雞)。

  在士多午休後,出碼頭途中有十字路口,左往荔枝窩,東出碼頭,取道右行出海濱海堤而南走三椏涌(涌名也是村名)。三椏涌通道土崗石壆處女昔日有兩家村民,亦早已他遷,樹高草長不覺荒涼,那本來沒人居住,而今回復大自然罷了。踏林蔭中村徑漫步一小時,穿過下苗田及上苗村廢村,假如非郊園所豎石屎村牌,遊人難以識辨所經是上下苗田村,同樣一切鄉音都已消失,只有秋蟲、鳥聲仍然自然地鳴叫,也只有牠們才不忍離去。

  眼前熟悉樁柱再一次呈現,這顯示九擔租村就在不遠處,那麼烏蛟騰村還會遠嗎?果然二十分鐘後又回到起步點烏蛟騰村,如不趕回家,何妨品賞村士多美食(冬菇燜豬肉)。

2014-02-2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