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
手机端
扫码访问

起 子 灣 半 島 — — 小 鄉 村 變 文 物 館

 关闭 [复制链接]
2202 |0
发表于 2013-12-29 12: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香港
西貢半島不但是行山野外活動好去處,也是探索農村文化豐富區域,雖然多為窮鄉僻地(相對新界中部而言),甚至成為廢村,如上村,仍然可從中得到發展啟示。

  還記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往西貢旅行,局限於交通,正所謂山長水遠,陸路以西貢墟作起步點,公車只到大網仔,下車後沒有車再進,即要步行。那時由西貢大網仔下車後,提步沿海濱經長山下、斬竹灣、黃地才到北潭涌,已是中午時分,下午活動就在北潭涌附近,坑澗玩水或燒烤。如往赤徑、浪茄等西貢東地區,更要起早摸黑,回程得趕尾班車,否則要露營了!而新界的士亦沒現在那麼方便及易找。

  北潭涌為西貢三北之一(其餘為北潭坳及北潭村),於北潭涌復興橋(士多鄰

)過橋後進入起子灣半島,傍海小徑林木特別豐富,老樟樹、雞屎藤、紅樹林、鹵蕨、海漆等,路邊農舍內果樹則以龍眼、荔枝及黃皮為主,當然多種蕉樹,亦可見黑白蔗。

  沿途左山右海,海灣外喧嘩處為保良局戶外度假村,忽見高牆當道,稍前左望為大屋正門,之前海邊有古,指示牌提示別下行往洞口恐危險,事實環境並不危險,只是有關當局為免觀看者觸碰石或潮漲,為攝影而誤落水中,故以警告語句,令遊人卻步!事實如將灰近海濱處拓展空間及周圍樹木作適當剪裁(雜樹),實可騰出空間,讓參觀者更全面欣賞那灰及其運作過程。雖有鐵鏈略作阻攔,左右空間還是見有觀者隨意可下達前海濱。大屋正門有十數石級引入門中,正門上橫額掛上,且有對聯,入門眼前一亮,谷坪長現一排青磚屋,門口有四,頭門為管理處,次及三為展堂,尾為柴房及廚房,此典型客家排屋,稱為上村,原為寶安縣黃草嶺黃氏客籍人於十九世紀末南遷此址。

  黃姓客家人一百多年前落籍此地,遇漁農社會生涯,近海近山平地不多,故以海產、林木成為生產資源,海中取魚貝、蠔殼,通過燒成灰,灰用途多多,除為建築材料,另可作農地殺菌,而附近林木茂盛,亦鮮缺柴薪之事,灰、柴成品用餘可運往西貢墟變賣,得錢再購日用品回村,而來往西貢墟當以船運為主,擔貨步行運量有限,故以街渡來往為佳,於村西北百碼外村口土地前石刻有商號記印為佐證。上世紀五十年代,這上村也可說是天涯海角,漁農生涯非生計,村民開始外遷謀生,到六十年代竟然全村荒廢,人去屋空轉為蛇鼠樂園,1981年政府將上村及其灰列入法定古,且展開復修工程,三年後即1984年復修完工,變身為上村文物館,定期開放予市民參觀,成為文化博物館屬下分館。

  小屋三兩展館迷你,集中展品為漁農社會所用器皿、器具,各物品作適當擺設,為一般農家所見,如八仙、吊(嬰童)、高低長短木凳,「激死蟻」陶罐、婆椅(BB椅)、各種大小水缸等等,都以木或陶瓷所製,是最環保材料,其後五金製品不但成本高,且於製作過程中產生廢料,極度污染大自然,更重要是影響人體健康。

  上村環境幽雅,特別屋前谷坪,入黑前老少圍坐閒話古今,眼前海景(今已被林木所蔽),仰望星空,耳聽蟲鳴,真一樂也!

  欣賞過上古村,離館望南直行,過小教堂有支路左上,那是通往郊遊徑者,別進,仍然直行樹及茅草茂密,見岔路右有排屋,是為黃宜洲廢村。此刻左路稍下過小片田野,路上接另一排屋中,那是起子灣,筆者早疑其村名應為喜子灣,畢竟農家最喜百子千孫,以男丁為重,今用「起」字,卻無從解釋。劉姓喜子灣村亦早已荒置,過村尾入林中穿插十數分鐘破屋又現,是為布罟灣村遺址,稍前過小溪復依林中村徑東行小段斜坡,即接回上郊遊徑路段,依郊遊徑東行半小時萬宜水庫在望,小徑下接萬宜道,右往東霸,取道左行一小時出返北潭涌復興橋附近巴士站,候大、小巴出西貢墟回程。

2013-12-2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