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
手机端
扫码访问

葡萄酒歷史

   关闭 [复制链接]
1794 |6
发表于 2008-12-29 16: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香港
十六世紀,葡萄牙人揚帆到亞洲,漂流在茫茫的大海上,前往日本的途中,瞥見太平洋這塊豔麗的島嶼而由衷發出一聲讚嘆「Formosa Insula(美麗島嶼)」。自此一個形容詞Formosa就幻化為名詞,台灣從此稱之為福爾摩沙,即美麗仙境的意思。時值歐洲文藝復興,拉丁文是當時歐陸的主要語言,Barthelemy de Chasseneuz這位法國文藝復興初期的作家,在他1529年的著作美哉葡萄酒Catalogus gloriae mundi(Eloge du Vin)中也曾同樣引用-formosa福爾摩沙這個子,來讚嘆出產在勃根地Beaune柏恩葡萄酒彷如人間瓊漿玉液:它們在口感上總是那麼地強勁,優美Formsa,芬芳,清新,芳香而美味悅人,還有甜美,純淨而著實鮮明,清澈的色澤,不濃稠,這些都是一瓶好酒所應該具備的特質。

葡萄酒是經由天然酵母菌發酵糖份而成,因此人類還沒發現它之前就己經存在於大自然了。既然是天然產物,遠古人類總有不經意發現它的時候。中國遺留許多無與倫比的酒器文化,由此可得知其璀璨的釀酒文化。

葡萄酒源自於西亞,大約在耶穌出生前一百多年,也就是中國漢武帝建元年間(119B.C.)張騫出使西域歸時將葡萄傳入中國,南北朝時土番的葡萄酒已經很有名。東漢時飲用葡萄酒已成為風尚。從以下著名的詩詞文章中便能看出:
涼州詞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基督教聖經上記載葡萄酒代表那穌的寶血,在中國文化裡葡萄酒並沒有跟西方相同的宗教象徵,葡萄酒只是水果酒的一種,因此發展趨緩,因糧食耕種所必需,由穀類釀造的酒類較為中國人喜愛。

葡萄與葡萄酒的研究,明朝李時珍所撰本草綱目有詳盡的記載:
本草網目 
果部第三十三卷
葡萄,漢書作蒲桃。可以造酒人酺。漢書言張騫使西域還。使得此種。而神農本草已有葡萄。則漢前隴西舊有。但未入關耳。
穀部第二十五卷
蒲萄可釀酒,藤枝亦佳,..無汁用乾蒲萄亦可..醉而亦醒者也....主治一暖腰腎、駐顏色、耐寒。

所謂的駐顏色就是保持青春美麗,在醫學上就是抗氧化的現象,李時珍對葡萄酒的認知與說法,在現代醫學上可獲得證實。根據分析指出紅葡萄中含有大量的單寧能夠防止膽固醇氧化破碎,進一步防止血管阻塞造成血拴。然而什麼是單寧呢?其實就是我們茶葉裡的重要成分之一,若將茶葉泡熱水中久一點,喝起來唇齒間留著粗粗澀澀的感覺,這就是單寧,是紅葡萄酒中重要的成分之一。
清光緒年間(1892 A.D.),印尼華僑弼士於山東煙台創辦了張裕葡萄釀酒公司,先後從義、法等國引進像卡本內與麗絲玲等品種,種植在山東煙台,首次為中國帶來現代釀酒技術。但最重大的進步是70、80年代,法國雷米.馬丁Remi-Martin、利卡爾Ricard等集團在中國適合的氣候帶引進最先進的葡萄耕植與釀造技術。但所釀成之酒於口感上還不是十分豐富,須知尋得合宜且優良適宜的品種與土壤氣候的配合還得經年累月不斷努力。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9 16: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香港
葡萄酒的定義

葡萄樹在台灣人的印象裡,應該是攀附在葡萄架上,成熟時結果纍纍,採收時還必須架梯子將成串的葡萄剪下,事實上這樣的種植方式,適合用於食用葡萄,興釀酒葡萄不同。由於台灣位處亞熱帶,食用葡萄一年可開花結果二次,利用科學摘植法可以強迫葡萄開花結果三次。食用葡萄天生肉肥汁多且皮薄籽小,講究的是嚼的口感,它的生理狀態與釀酒用的葡萄相去甚遠。

而且台灣民間食用葡萄釀造的葡萄酒必須額外添加蔗糖;一般流傳於民間的葡萄酒釀造有如下的配方:三斤葡萄一斤糖。這種配方釀造出來甜酒嚴格說來,只是帶有「葡萄味」的蔗糖酒。  真正的葡萄酒、糖份必須完全來自於葡萄本身;這種釀酒葡萄不但體積小,皮厚籽大且糖分高水分少。直接採摘來吃,口感不是很好,不適合食用。

葡萄樹的生命期與葡萄酒品質的關係
釀酒用的葡萄生長在南北半球溫帶地區,介於緯度30度和50度之間,一年一穫,台灣位於亞熱帶,夏季氣溫高,氣候潮濕,所產的食用葡萄若利用改良種植法,一年可以到達三穫。但食用葡萄因品種不同,不適合用來釀酒;或許像梨山一帶種植溫帶水果的高海拔溫帶區,能夠種植出適宜釀酒的葡萄,但是台灣夏季慣有的颱風,卻可能摧毀未成熟的葡萄。台灣沒有適宜的天然環境,道理在此;要知道食用葡萄、釀酒用葡萄,與專門用來製造葡萄乾的葡萄,品種特性相當不同。光用肉眼來看,便可依其大小將它們區分。

葡萄樹在植物學屬於灌木 Shrub 的一種,其平均壽命大約為六十年,生命期依照各品種與地區氣候及人為照料因素而有所差異。通常一株新的葡萄樹栽種後第三年才開始收成用來釀酒。前十年為幼年期,樹根還不是很深,所釀造出來的葡萄酒在口感上通常帶有清新、清淡與新鮮的果香和花香;此種的葡萄酒大多在裝瓶後一、二年便必須開瓶飲用,以便充份享受其清新與新鮮的風味,沒有太大瓶內陳釀bottle aging的價值。接下來的三十年則是成年期,葡萄樹逐漸進入全盛成熟的量產期,又因根部漸漸深入地下為葡萄帶來豐富的礦物質,此時的葡萄不論在色澤或甜度上都十分充足,因此所釀造出的葡萄酒便開始展現出該品種特有性格與芳香。

葡萄樹的壽命在開始邁入第四十年之後,便開始進入衰老期,葡萄樹活力開始逐漸衰退產量遞減,但也因為產量減少,所結出的葡萄不論在色澤或口感上都更加濃郁。更因葡萄樹紮根已深,隨著品種不同,鬚根已深入地層十至二十公尺。強大的鬚根系因此更能充份地吸取礦物質,因而可釀造出該產地地質特有的葡萄酒風味;法文中以terroir(發音terwar/)這個字詮釋了產地特有的特質、氣候與葡萄酒特性。葡萄酒帶有所謂土質芳香earthy(英文)/terreux(法文)形容葡萄酒含有地質豐郁特有的氣味,而這種葡萄酒有很高的陳釀價值。陳釀後的葡萄酒酒香成熟優雅,風味香醇。 有些產區酒農特別在標籤上註明老葡萄樹Vielle vigne,背後標籤則註明產自於上百年的葡萄樹,這種標籤標示,在法律上並沒有規範。若非真正熟識此酒農,則可能只是一種行銷手段而已,有些葡萄樹才二十多年,酒農便將其貼上老葡萄樹之名,沒有任何實質上的意義。

每個釀酒國基本上都有不盡相同的葡萄種植法規與釀酒法規,例如葡萄樹的種植密度與葡萄酒的產量,每公頃葡萄田內都有一定限額;又如在法國若非久旱不雨,葡萄田在葡萄生長期是不准灌溉的、美國可以灌溉、西班牙不准許糖份的添加Chaptalisation等。葡萄樹每年大約在六月二十日前後開花(因產區不同而異),大約在開在後的一百天便是葡萄收成日。一般在採收之前有許多的葡萄汁檢測工作,以便推測將來葡萄的成熟度等,這是釀酒師工作的開端-檢測葡萄的成熟度。到了收成期間最怕下雨,因為葡萄成熟採收之前吸收大量水份,就如同在葡萄汁裡加了大量的水;波爾多Bordeaux在1992與1999年的收成期間碰巧是在雨中進行,使這些年份的葡萄酒在色澤與風味上都失色不少。有些著名的酒廠甚至備有小型直升機,在收成期間駕駛著直昇機於葡萄田上空做低空停滯盤旋,目的在於吹乾附著在葡萄上的露水,並將採收的時間安排在下午,即葡萄經日曬後進行,以便將葡萄以外不相干的水份減低到最少的程度。

人工採收對大多數葡萄酒農已不合經濟效益,現今大多用機械採收,原理為震動葡萄檥根使葡萄掉落於採收機內,楩則留葡萄樹。傳統著名酒廠一定標榜人工採收,但也有晚上偷偷出動機械採收機被發現的例子;畢竟在短短的採收,期調來大批人力,必須付出很昂貴的代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9 16:2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香港
酒啊,她的生命,從土地就開始醞釀 !

「傳統葡萄酒產區 VS 新世界葡萄酒」很多消費者都會問到,哪一國的葡萄酒比較好喝?美國?法國,還是義大利?這個問題經常困擾著初次品酒的消費者。面對市場產品琳瑯滿目陳列,多半無從選擇。

「舊世界的傳統 VS新世界的思維」
著名英國葡萄酒作家,Mr. Huge Johnson 在最暢銷的世界名著 – World Atlas of Wine 中,首先將世界上所有的葡萄酒生產國家一分為二,那就是 舊世界葡萄酒 Old World 與新世界葡萄酒 New World。 舊世界葡萄酒源自於中亞高加索山脈,就是目前的喬治亞共和國所在地。經考古學家出土之葡萄酒甕證明人類葡萄釀酒已經有七千多年的歷史,後來傳抵埃及、希臘與羅馬等地,再隨宗教傳遍東西歐洲國家。葡萄酒是古代重要經濟作物,先民經由觀察葡萄於各種土地生長的情形,瞭解到唯有尋找到適合耕種葡萄的貧瘠田地,才能釀造出酒精度高、品質優異、易於保存且口味豐郁之葡萄酒。數千年來,位於舊世界各產區也因氣候環境差異,逐漸發展培育出各地特性之葡萄品種,釀製出蘊含當地特有風味之葡萄酒。正如同台灣茶文化,各地因氣候、品種、發酵與烘焙方式之不同,而各自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風味與芳香。

而新世界葡萄始於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隨歐洲新移民潮帶到當地種植的歐洲葡萄品種,傳抵至南美洲,開始致力於葡萄的耕種與釀造。早期發現歐洲種葡萄無法種植在美洲本土,經數年培育後及枯萎死亡,被當地原生之<葡萄根瘤病芽蟲>啃噬根部;除了在少數氣候特殊乾燥的南美洲國家例如智利與阿根廷外,歐洲種葡萄在美國幾乎無法生存。而美洲特有的美洲種葡萄 Vitis-Labrusca經發酵釀造後產生濃郁的狐臭味 Foxy,為葡萄酒帶來不甚悅人的風味,口感不佳無法用來釀造。直到十九世紀末期,才由嫁接的方式,將美洲種做為樹根占木,葡萄能順利躲過當地之根瘤病芽蟲的吞噬,葡萄耕種這才正式於美洲落地生根。

美洲葡萄酒由於發展時間不是很長,像是種美國的葡萄樹大多仰賴人工灌溉才得以存活,不若歐洲傳統產區,除非嚴重旱災,否則在歐盟會員國的法定產區級(VQPRD/AOC) 人工灌溉葡萄田是嚴格禁止。在歐洲的傳統葡萄酒產區,無一不是經過數千年的實驗種植,才能天然地培育出適合當地氣候條件之葡萄品種,讓葡萄樹自然生長,讓自然去醞釀酒的滋味與風華,這樣的理念一直是歐洲高級葡萄酒的精神。其實就學理來說,貧瘠的土地刺激了葡萄樹根部向下尋找水源,但是樹根越往土地裡鑽,所帶來的大量礦物質不但造就葡萄酒屬於土地的特殊風味,葡萄本身也因根部吸取之水分稀少,使得糖份濃度相對提高,本身也因帶有豐富礦物質而使葡萄酒有了屬於土地的芬芳。

十六世紀以後這些品種傳抵美洲後,部分環境適應力強的品種例如:Cabernet Sauvignon, Merlot 與Chardonnay等生長情形良好。但目前新世界葡萄酒釀造方式多以消費者喜好為目的,也就是說,新酒就必須充滿果香,口感柔順。即開即飲的消費方式。尤其剛開始接觸葡萄酒的新進消費者多不願意買一瓶酒,還必須小心地保存數年後才能盡嘗其味。新世界葡萄酒之所以能夠在世界各大酒展上鋒芒盡出,原因不外釀造方式的改變,也就是說利用科學的方式例如:低溫發酵(Low temperature fermentation)藉以延長葡萄酒發酵期,增長許多酯類物質,增加了果香香氣,雖說使葡萄酒增加許多芳香,但這些在人工低溫環境下生成的脂類物質原本不屬於葡萄酒本身,這種人造的芳香分子很容易就隨溫度增加而散失,在瓶內保存的期也不長,但卻能滿足初學者或一般消費者即開即飲的需求。因此現代新世界釀造法可以說是以消費者需求為取向,為了滿足消費者,必須以各種現代科技方式達到這種要求,其中不乏以添加人工化合物的方式例如:橡木木削、橡木精或甘油等,省去繁雜瑣碎的橡木桶培養時間,增益葡萄酒之口感。


目前世界上葡萄酒釀造業有兩大思維:
第一種稱為 <自然預防釀造法> Oenologie préventif
另一種則稱為 <修正矯治釀造法> Oenologie correctif

自然預防釀製法最注重釀造前葡萄品質,讓葡萄自己去展現其風華,除需事先測量葡萄之最佳成熟度以外,最重要的是葡萄出生地的土質、向陽度與氣溫。以上三者在法文裡稱之為 Terroir,這個無法直接翻譯成其他語言的字,其內在意含正如創立於十一世紀的勃根地西妥教團Cistercian僧侶這樣解釋這個字:Le lien entre une parcelle de vigne avec son sol, sa situation, son exposition et les caractère qu’elle confère au vin de façon stable au long des années pour établir sa typicité. « 一塊葡萄田、其地質、地勢、向陽度與葡萄酒質間的關連,隨時間粹鍊而保持恆久不變,孕育出這片土地特有風格。» 這種葡萄酒的釀酒師,只是選擇最佳的方式,讓葡萄酒自己去詮釋屬於大自然的風味,而不是嘗試著去改變其自然風格。舉例來說,一瓶勃根地白葡萄酒產區,北起白酒村落Chablis 南至 Pouilly Fuissé ,若選擇同年份的六個生產白葡萄酒的村莊例如: Chablis, Meursault, Chassagne, Pouligny , Montagny, Pouilly Fuissé,雖然都是同樣的品種 Chardonnay,但是您會發現每一瓶酒都顯現出相當不同的性格、風味與芳香,這就是 Terroir 所給予葡萄酒之間各自不同的性格,在口感上著顯著差異。這就是來自大自然的葡萄酒 Le vin de terroir / the wine of Terroir。

「新世界的思維」
近代釀造業技術不斷創新,從原本單純保護發酵過程順利進行,到現今以科技提升葡萄酒品質。例如發酵菌種的篩選帶給葡萄酒不同的芬芳、低溫發酵可以增益葡萄酒的酯類芬芳、逆滲透濃縮法、冷凍粹取法等等。這些先進的釀造方式主要的用意都是在釀造出適合好喝的葡萄酒。

「歐美釀造觀念分歧」

筆者曾於許多國際場合,親眼見過歐美釀造業者對於葡萄酒定義的爭執,最精彩的莫過於去年十月於德國舉行的國際酒展,題目就是新世界與舊世界差異。首先發言的是一位來自紐西蘭的釀酒師,他認為法國高級葡萄酒產地,例如波爾多,葡萄酒酒質過於濃郁,往往需要數年瓶內熟成才能飲用,不符合現代消費者所需之即開即飲的消費習性。請問會有誰買下一瓶葡萄酒,然後苦等十年才來飲用呢?所以新世界葡萄酒才符合現代消費者的需求。

此時,另一位法國勃根地釀造師則立即發言,他首先贊同這位紐西蘭釀酒師的說法,並認為科技可以改變葡萄酒的風味,釀造出好喝易飲適合消費者的葡萄酒。但是他話鋒一轉:『沒錯,葡萄酒在新世界,就像是棒棒糖一樣好吃,而且老少咸宜,一個小孩生下來一歲開始吃棒棒糖,兩歲也喜歡吃棒棒糖,三歲也可以,到了二十歲,他吃的只有這種沒有文化,不用大腦的食物。所以,新世界的葡萄酒就像是棒棒糖。如果一瓶葡萄酒只剩下品種的名稱,這瓶酒已經失去大地賜與的生命,只剩下人工調製的風味而已。』

美國釀造大師 M. Beringer 曾經說過: 「It is easy to make good wines, just start with good grapes, and practice for a hundred years. 要釀造出一瓶好酒是相當容易的事情,先培育出好的葡萄,然後再練習個一百年就會成功。」這位大師告訴我們什麼呢?筆者認為相當值得台灣釀酒業深思,因為到底我們要釀造的是什麼樣的酒,都操縱在我們的手中。要尋得適合的氣候、土壤,釀造出來的葡萄酒不只是好喝,還要具備深度與來自大地的滋味。這種渾然天成的葡萄,她的芳香在土地上已經開始孕育,在一年氣候裡成長,在陽光中茁壯,釀酒師的工作只是像個接生婆。一瓶真正來自然的葡萄酒,其風華是大自然所賦,釀酒師的角色只是選擇最理想的方式,將葡萄裝到瓶子裡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9 16:2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香港
葡萄酒釀造業有兩大思維

第一種稱為 <自然預防釀造法> Oenologie préventif另一種則稱為 <修正矯治釀造法> Oenologie correctif自然預防釀製法最注重釀造前葡萄品質,讓葡萄自己去展現其風華,除需事先測量葡萄之最佳成熟度以外,最重要的是葡萄出生地的土質、向陽度與氣溫。以上三者在法文裡稱之為 Terroir,這個無法直接翻譯成其他語言的字,其內在意含正如創立於十一世紀的勃根地西妥教團Cistercian僧侶這樣解釋這個字:Le lien entre une parcelle de vigne avec son sol, sa situation, son exposition et les caractère qu’elle confère au vin de façon stable au long des années pour établir sa typicité. « 一塊葡萄田、其地質、地勢、向陽度與葡萄酒質間的關連,隨時間粹鍊而保持恆久不變,孕育出這片土地特有風格。» 這種葡萄酒的釀酒師,只是選擇最佳的方式,讓葡萄酒自己去詮釋屬於大自然的風味,而不是嘗試著去改變其自然風格。舉例來說,一瓶勃根地白葡萄酒產區,北起白酒村落Chablis 南至 Pouilly Fuissé ,若選擇同年份的六個生產白葡萄酒的村莊例如: Chablis, Meursault, Chassagne, Pouligny , Montagny, Pouilly Fuissé,雖然都是同樣的品種 Chardonnay,但是您會發現每一瓶酒都顯現出相當不同的性格、風味與芳香,這就是 Terroir 所給予葡萄酒之間各自不同的性格,在口感上著顯著差異。這就是來自大自然的葡萄酒 Le vin de terroir / the wine of Terroir。

「新世界的思維」
近代釀造業技術不斷創新,從原本單純保護發酵過程順利進行,到現今以科技提升葡萄酒品質。例如發酵菌種的篩選帶給葡萄酒不同的芬芳、低溫發酵可以增益葡萄酒的酯類芬芳、逆滲透濃縮法、冷凍粹取法等等。這些先進的釀造方式主要的用意都是在釀造出適合好喝的葡萄酒。

「歐美釀造觀念分歧」

筆者曾於許多國際場合,親眼見過歐美釀造業者對於葡萄酒定義的爭執,最精彩的莫過於去年十月於德國舉行的國際酒展,題目就是新世界與舊世界差異。首先發言的是一位來自紐西蘭的釀酒師,他認為法國高級葡萄酒產地,例如波爾多,葡萄酒酒質過於濃郁,往往需要數年瓶內熟成才能飲用,不符合現代消費者所需之即開即飲的消費習性。請問會有誰買下一瓶葡萄酒,然後苦等十年才來飲用呢?所以新世界葡萄酒才符合現代消費者的需求。

此時,另一位法國勃根地釀造師則立即發言,他首先贊同這位紐西蘭釀酒師的說法,並認為科技可以改變葡萄酒的風味,釀造出好喝易飲適合消費者的葡萄酒。但是他話鋒一轉:『沒錯,葡萄酒在新世界,就像是棒棒糖一樣好吃,而且老少咸宜,一個小孩生下來一歲開始吃棒棒糖,兩歲也喜歡吃棒棒糖,三歲也可以,到了二十歲,他吃的只有這種沒有文化,不用大腦的食物。所以,新世界的葡萄酒就像是棒棒糖。如果一瓶葡萄酒只剩下品種的名稱,這瓶酒已經失去大地賜與的生命,只剩下人工調製的風味而已。』

美國釀造大師 M. Beringer 曾經說過: 「It is easy to make good wines, just start with good grapes, and practice for a hundred years. 要釀造出一瓶好酒是相當容易的事情,先培育出好的葡萄,然後再練習個一百年就會成功。」這位大師告訴我們什麼呢?筆者認為相當值得台灣釀酒業深思,因為到底我們要釀造的是什麼樣的酒,都操縱在我們的手中。要尋得適合的氣候、土壤,釀造出來的葡萄酒不只是好喝,還要具備深度與來自大地的滋味。這種渾然天成的葡萄,她的芳香在土地上已經開始孕育,在一年氣候裡成長,在陽光中茁壯,釀酒師的工作只是像個接生婆。一瓶真正來自然的葡萄酒,其風華是大自然所賦,釀酒師的角色只是選擇最理想的方式,將葡萄裝到瓶子裡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9 16: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香港
歐洲葡萄酒起源

由於考古學者不斷的新發現,人?對葡萄酒歷史的認識也相對一日千里。根據1997年所發現距今約六千五百年前,在蘇俄歐洲境內之高加索地區裝過葡萄酒的陶製容器,推測為現今地中海區葡萄酒文化的起源。由於移民的關係傳至埃及,金字塔壁畫的見證保存至今。

希臘葡萄酒
  西元前十二世紀希臘繼埃及人之後將葡萄酒文化發揚光大。著名希臘神話故事中天神宙斯Zeus之子酒神戴奧尼索斯Dionysos的故事是最好的證例。該神話中主要情節穿鑿附會著葡萄田耕種與釀造的方式,多少讓我們瞭解葡萄酒在當時社會裡的價值。希臘酒神戴奧尼索斯的尊稱是巴可斯Bacchus,後羅馬人多以此名稱呼酒神。
葡萄酒間接促成希臘人成為地中海殖民霸權
  希臘人在西元前十二世紀開始興盛,殖民擴張的結果逐漸成為地中海上霸權。當時所有的葡萄酒田都散佈在河流邊或海邊,因為葡萄酒的運輸十分依賴河運或海運,尤其希臘裝酒用的容器為陶土燒製、專為船運設計之長頸瓶,經不起崎嶇陸運的顛頗。希臘人靠著葡萄酒與橄欖油往於往來於地中間做貿易,其版圖逐漸於地中各地擴張。這兩種農作物在當時是很尖端的農業技術,只有希臘人精通耕種及釀造葡萄酒。葡萄酒文化進而傳抵義大利與[christoph1][u2]高盧(Gaule-法國之前身)等西歐諸國。葡萄酒是義大利的外來文化,其境內所有的葡萄品種最初皆源自於希臘。

當時的葡萄酒被視為對身體有益、唯一能抗寒與令人產生陶陶醺然的毒品。希臘人為了供應葡萄酒需求,在殖民地開始耕種葡萄,但必須交很高昂的稅賦。但由眾多在現今義大利出土的大量希臘長頸瓶看來,?大多數的羅馬皇族還是購買來自希臘的葡萄酒。西元第一年時,拉丁語作家比林Pline撰寫了37本自然百科全書,其中第十四部詳細記載了葡萄的種植方式與當時葡萄酒的釀造歷史。書裡寫著:在大約西元前二世紀時,拉丁民族才開始出現較具規模的葡萄酒產區...。這時也正是希臘亞歷山大皇帝死,希臘人影響力逐漸減弱,羅馬時代的開始,也就是希臘葡萄酒文化的傳承者。
  葡萄酒當時交易方式大多以物易物,最著名的是以奴隸交換葡萄酒;這些奴隸就是一些不會說地中海語言、當時稱之為Barbare的其他歐洲蠻族,專責耕種葡萄田與搬運葡萄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9 16:3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香港
波爾多葡萄酒的出現

時間要回溯到羅馬時代,在當時,法律規定只有羅馬公民才可於各歐洲屬地耕種葡萄,他們多操流利之拉丁語,必須服兵役及繳稅。時值西元一世紀,在羅馬人居住的城市附近逐漸出現許多專門釀造葡萄酒的貴族。當時法國靠近大西洋側的阿其坦盆地由於位在大西洋畔運輸方便,便開始生產葡萄酒。特別著名的有Bituriges也就是現今的波爾多;優良的天氣候使得葡萄酒品質不差且專門外銷北歐、愛爾蘭與英國。逐漸使得當時羅馬的義大利葡萄酒遭遇空前的競爭壓力而導致價格暴跌,因而導致羅馬酒商群起反彈。西兀八十二年,羅馬皇帝Domicia頒佈聖旨,高盧所有的屬地必須將葡萄田斬除一半,以保障義大利酒商的利潤。

到了西元三世紀時,德國人Alamans與伊朗東北之古國Pathies為抗拒不斷擴張的羅馬而大舉南下侵略,這就是著名的「蠻族入侵Lesgrandes invasions」;當時只在位七年的淫亂昏君Caracalla為了徵召戰士抵抗來犯的敵人與增加稅賦;在西元212年時頒佈聖旨-除了奴隸之外,授權羅馬帝國各屬地境內所有的居民即刻成為羅馬公民。一夕之間所有在羅馬帝國內的居民都得以耕種與釀造葡萄酒。各國釀酒業便從此得以興盛發展。更因為葡萄酒是天主教祭祀必需品,宗教亦隨之四處散播開來。

「勃根地葡萄酒的出現」
現今最古老的文書記載發現,在西元312年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303-337 A.D.)造訪勃根地時,當地貴族寫下的一封感謝信:Pagus Arebrignus(意指整個勃根地區) 。這封信的內容是當地貴族與皇帝針對稅務討價還價。皇帝造訪該地實乃因稅務徵收不順因而親臨視察。葡萄酒既有高附加價值,稅賦也因需十分高昂。在這封信中不斷重複陳述勃根地所遭受的天然災害等,要求皇帝能夠減免稅賦。因此可推測勃根地葡萄開始種植時間大約為西元三世紀,勃根地葡萄酒的發源大約是在這一段期間前後。西元八、九世紀歐洲整體氣候高昇,使得葡萄酒的種值遠至比利時與英國。十一、十二世紀氣溫上又出現新的高峰。當時從羅雅河到巴黎塞納河沿岸皆種值著葡萄。

法國革命、廚藝美食的誕生
十八世紀時法國還沒有公眾餐廳存在,亦無如同現今之民間廚藝可言。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之前,貴族家庭延攬許多專責烹飪的廚師;革命發生之際這些貴族逃至現今加拿大魁北克。為數可觀的廚師便忽然失業。為了生存起見,他們便開始設立可供應客人享用前菜到甜點的地方,這就是餐廳的起源。這個大轉變間接促成貴族專享之廚藝流入一般民間,法國葡萄酒與美食藝術逐漸在民間流行。這亦是現今加拿大北克的法文用字與腔調,依舊保存著十八世紀法國古風的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2 12:4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香港
現在好多地方都有出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